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编辑:管理员 日期:2016-08-09

  荷芳既初歇,丹桂复飘香,英华同集会,护教以兴邦。继“世界佛教论坛”在中国大陆成功举办之后,面对海外媒体、互联网铺天盖地的指责和诋毁而举办“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为主题的佛教盛会,不仅顺应诸多关心中国佛教发展的世界佛教徒之心,亦非常顺应志在兴教兴国的诸多大陆佛子之心,更有利于促进佛教未来的健康发展,实乃人心之所向,众望之所归,中国佛教界之英明壮举也。

  众所周知,法肇天竺,流于震旦。垂风慧日,耀于东土,凡两千余载。虽多历浩劫,令正教隐匿不张,然既忽儿烟消云散,大圣慈悲智慧之教,有助世道人心及仁王之化者已为国家所认可。况夫自古以来,佛教就一直为和谐社会,稳定人心,建设美好的人间净土孜孜不倦的探索着,同时也默默地无私奉献着。因佛教深知唇亡齿寒之道理——国家之兴衰,民族之兴衰与佛教之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故此佛教界之一切活动无不以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国家之统一为宗旨;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出发点。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佛教复兴之二十余年里,中国佛教一直致力于自身建设,为培养戒行清净、德才兼备之合格僧才与建设道风纯正之道场、院校而不懈地努力着。同时,教内教外之教育事业、弘化事业、公益福利事业以及在增进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此亦有目共睹也。

  然今魔道当前,妖言惑众,诽谤正法,混淆视听,肆破和合,丑累圣教。令大道蒙尘,法门受辱,善心惶惶,真乃震怒龙天,急煞法王也!吾辈在悲悯此类当来将受因果报应而及时奋起泯除纷扰之时,更应深怀感恩之心,因为有他们的“热心关注”,才可以令我们时刻的警惕自己,即在庆祝自身辉煌之成就的同时,更要谦恭谨慎,戒骄戒躁,极力避免诸多弊病之产生。又可令我们懂得深刻的反省,反省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缺憾,进一步的抓好自身建设,使佛教在社会公众心里树立起清静超脱的公众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护教兴国贡献自己应有力量,这也是当今我们每一位佛子皆不可推卸之神圣使命,此诚大道欲彰之良机也。

  然则如何树立起中国佛教之公众形象,使佛教在公众之中更富有感召力、凝聚力,为振兴社会文明,提升民族精神作出更大的贡献?笔者认为,非提升僧尼之自身素质以及发扬大乘菩萨道之化世精神莫属也,何以故?

  首先内强素质乃纯正道风、正法久住之保证也。赵朴老即曾说过“加强佛教自身建设,道风建设是根本”。道风的好坏,关系到佛教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佛法的前途和命运。因为寺院是僧众修学的道场,是联系信众的纽带,是弘法教育的殿堂。“僧乃六和上士”人天师表,众生之楷模。信众之行为规范、心灵净化受益与否,责任亦在于僧,故对于道风建设,教界历来也尤为重视。就佛教现状而言,加强道风建设,首要注重的就是恪守清规戒律和执行国家政治法规,因佛制戒律,祖定清规,乃是僧众修己立身之生活准则,用功办道之依托。是以遵纪守规,实乃佛教健康发展之保证,正法久住、三宝长存之保证也。且僧众只有谨遵祖训,外具礼仪,内养道德,方得离尘脱俗,以凸显异于在家人之清净形象也。

  复次即是注重僧众自身文化道德素养的提升,此乃道风纯正之有利保证也。因只有高素质的合格僧伽,才更懂得自尊自律,自行化他。故加强道风建设,必须以培养僧众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恪守戒规,严肃道风,提升自我,净化自我为前提,使其于丛林中,照顾好自己这棵树,养成清净超然的僧格。正如孔夫子所云“君子慎其独”,修行人更要做个君子。在众目睽睽之时,固然要心正行端,独处时更要保持戒慎之心,所谓“十手所指,十目所视”。这是最为重要的。要切实做到“以爱国爱教为荣,离经叛道为耻;以勤修三学为荣,犯戒空谈为耻;以禅悦法喜为荣,低级趣味为耻;以谦虚惭愧为荣,骄慢浮躁为耻;以感恩随喜为荣,贪著嫉妒为耻;以和合大众为荣,拉帮结派为耻;以培德惜福为荣,奢侈放逸为耻;以利乐有情为荣,损人利己为耻。”只要大众皆能善用其心,穷究于道,且具有高尚的心灵追求又具有精深的解脱智慧,必然会人心所向,人本所归,自在无碍。

  而对于极少数信仰淡化,戒律松驰,道风败坏者,教界更不应心慈手软,姑息养奸,纵观佛教之所以屡遭民众之所误解,信众常为妖言之所惑乱者,此辈难脱其咎,切莫令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 因此教内对此愚痴之辈,必须严格处治,轻者批评教育,重者谨尊佛制以灭摈之。如此,大众互相提携,互相勉励,方可逐渐纯正道风,整肃僧容,和合共处,自觉觉他,此亦为令正法久住、实现通往和谐社会之康庄大道也。

  其次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乃外树形象之最佳途径也。众所周知,中国佛教向来为大乘佛教的重镇,号称大乘佛教的第二个故乡,所弘传的亦皆是大乘思想、大乘理论,且自传入以后,即以慈悲济世的形象,利益社会,净化人心,自始至终为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云何依然为许多民众所无知乃至误解呢?云何依然为有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呢?笔者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发现:导致中国佛教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根结底首先就是对于大乘佛教的根本发菩提心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其次就是对于受菩萨戒、学菩萨学之实践没有做到位,甚至根本没有把握住菩萨戒的根本精神止恶、修善、利益众生。因此导致诸多佛教徒认为六度四摄等菩萨行门,似乎只是为大菩萨们所说,与个人修学并无干系,而皆乐衷于解脱道的修行,纵有发心,亦不得要领,点到为止。这也是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佛教只重于空谈大乘而不重实行的根本所在,佛教公众形象迟迟不得树立之根本所在,是以教界对此弊端,亦需给予高度重视。

  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也曾说过“我们要想复兴中国的佛教,树立现代的中国佛教,就得实现整兴佛教、服务人群的“今菩萨行”,且大师在《优婆塞戒经讲录》中也明确的表示“本人为一欲发菩提心而学修六度行者。” 此中所云今菩萨行,亦即是人生佛教。发菩提心而学修六度行者,便是行在瑜伽菩萨戒本,此《瑜伽菩萨戒》所述之菩萨学处,最大的特色就是立足于现实人生,亦即针对我们凡人——初发心之菩萨,以六度四摄为理则而制定的,义在教导初心如何修学菩萨道,其内容既有紧收,又有宽放,开遮持犯非常圆融善巧,只要行者把握住此戒的根本精神及基本原则,便可游刃有余地灵活运用之,游历于尘境,不为五欲尘境所凌侵。且此菩萨学处贯通于僧俗,将出家僧众与在家信众纳入一个共同的法门中,渐次深入,力图实现振兴佛教,和谐社会之共同愿望。

  因此,行菩萨道便是太虚大师人生佛教之重心和落足点,吾辈后学,亦应继承发扬大师之遗志,积极鼓励七众弟子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博学多闻,掌握优良的内外教知识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向社会各界践履、发扬佛教之六度四摄等慈悲化世精神,使国家社会民众都能获得佛法的利益,使佛教的细胞散布在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从而缩近佛教与社会大众的距离,令民众对三宝生起信心和拥护心,亦令其从闻思经教中树立正知正见,不再对佛法无知,不再为妖言所惑,如此,民众之心灵健康了,思想觉悟了,行为也必然随之改善,家庭也必能幸福和睦,社会必能和谐安定,佛教之大慈大悲、自利利他的公众形象则不树自立矣。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净化人心,和谐社会美好愿望之实现亦指日可待也。

  纯正的道风,庄严的僧仪,清净的道场,高尚的菩萨愿行,最能体现佛法的内涵,此中不但是佛教平等、慈悲、智慧之见证,亦是佛教源远流长、沧海桑田之见证,而且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体现着佛教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普度众生的神圣气息。觉悟的情,慈悲的爱,宏深的愿,清净的行,超脱的智,和乐的果,是文化历史的产物,更是人类精神的财富。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剂良药。

  亲爱的道友们,面对他人的恶意中伤,肆意诽谤,以及时代的挑战,我们不要懦弱的退缩,无谓的彷徨,英雄弯弓,箭在弦上。道幢已高树,法螺已吹响,我们要收拾好形囊,带上智慧的头脑,怀着慈悲的心肠,握紧愿力的拳头,举起行动的脚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勇为众生作苦海舟航,脚踏实地的去付出、去续写佛教辉煌的新篇章。